当前位置:首页->基地建设->基地动态

作家杜光辉:情注笔端写初心
作者:丁锐 时间:2021-10-01
    杜光辉同志,“光荣在党五十年”纪念章获得者,原海南省作协副主席,一级作家,海南省优秀专家。杜光辉同志早年从军,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,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近九百万字。2011年起任琼州学院(现海南热带海 洋学院)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主任,杜光辉同志克服该基地人员不足、经费窘迫 等困难,在勤于教学和创作外,还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,扶持少数民族和周边地 区的文学事业发展,精心指导基层作者文学创作。他的刻苦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,获得周围群众的广泛赞誉。四十年创作不辍,累累硕果闪现人性光辉。杜光辉十六岁参军,有着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执行特殊任务的经历,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不竭源泉。

  四十年前,杜光辉在大巴山里的毛坝关火车站开始文学创作,这个车站小的站台都修在桥面上。由于地处偏僻买不到正规稿纸,杜光辉就借钱到万源县印刷厂印了三百块钱的稿纸,而他当时的工资是四十二元,平时的钱大都买了书,为了还钱他退了伙,每顿饭就是青菜面条,因营养不足劳累过度,曾昏倒在查找线路故障的山上。他最初给刊物投稿时,收到一家内刊编辑的退稿信:“杜光辉同志,希望你以后写作时,每个字都查下字典,以免我们猜不出你写的什么意思......” 杜光辉就把这封退稿信贴在自己写字台前边。他的未婚妻前来看他,说把退稿信贴在这里,多丢人!他说这有什么丢人的,我就要它时时提醒我,自己的起点是多么低,基础多么差,必须比别人付出的更多,才能在文坛上站起来。  

  他每天都看书写作到凌晨,很多邻居家长望着在深夜还亮着灯的窗口,激励他家的孩子,看看杜叔叔多刻苦!  

  那时就关注杜光辉文学创作的《鸭绿江》编辑刘元举(后来成为著名作家、辽宁省作协副主席),在文章里写道:“三十年后,杜光辉从大巴山深处的铁路工人,挣扎成大学中文教授、一级作家。他付出的艰辛、苦累,天不知道,地不知道,杜光辉知道,他的妻子每天为他熬中药的药罐子知道!”  

  1992年底,杜光辉决定离开陕西到海南闯荡,要处理掉煤棚里的废稿,两个收破烂的收他的废稿就装了四筐子一百多斤。他后来在给青年作者作辅导时说,作家都有个用废稿堆积的过程。  

  杜光辉初到海南,没找到工作,把仅有的钱买了张桌子,仍然写作到凌晨。他的时间除了工作、就是读书、写作、辅导基层作者,很少看到他在饭局上应酬 和在媒体上炒作,很多人谈起杜光辉,说他是纯粹的作家。迄今为止,杜光辉有近九百万字万字作品发表(出版),含六部长篇小说、 一部中篇小说集、一部散文集。在《当代》《人民文学》《北京文学》等刊发表中 篇小说八十二部、短篇小说三十七部、散文随笔若干,曾获《中篇小说选刊》 2000-2001年“优秀中篇小说奖”、“第六届上海长中篇优秀作品大奖”、“全国首 届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”、“辽宁省期刊优秀作品奖”、“全国铁路文学奖”、“海南 双年文学奖”、“南海文艺奖”等二十九次文学创作奖,中篇小说《陈皮理气》入选 2008 年中国小说排行榜;短篇小说《洗车场》入选 2009 年中国小说排行榜;长篇小说《大车帮》入选 2012 年中国小说排行榜。中篇小说选入《陈皮理气》入选《全国本科大学教材.中国现当代文学》;中篇小说《哦.我的可可西里》入选《新世纪小说大系.生态卷》。 三十二部作品被《新华文摘》、《小说选刊》、《北京文学.中篇小说月报》、 《中篇小说选刊》、《小说月报》等刊转载,二十部作品被选编作品集。 这些作品,就是放在全国文学创作的格局中,都是不容忽视的。他被媒体誉 为“海南文坛的拼命三郎”;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,杜光辉的写作一贯秉持生态写作、平民写作,“不论杜光辉写什么,都渗透着辛酸而温暖的人文关怀,闪现着朴厚的人性光辉。”致力“精神脱贫”,扶持民族地区文学事业发展 杜光辉所在大学的周边山区是黎苗族同胞聚居地,当年大部分是国家级贫困 地区。杜光辉担任海南作协副主席时,接触到很多黎苗族作者。由于历史和环境 原因,他们普遍文学基础薄弱。杜光辉觉得,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,如果能利用自身优势,帮助少数民族作者提升文学修养,拓展文化视野,也是一种“精神脱贫”方式,可有效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。于是就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事业发展,当作基地和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他根据自己对这些作者的了解,针对性地备课,深入市县甚至村庄,对作者进行点对点、点对面辅导。  

  2016年夏,杜光辉和乐东县作家协会约定了辅导时间,临近辅导前3个小时,突然刮起台风暴雨,五指山市区的部分道路积水都有一尺多深,有的树被刮倒。乐东县作协领导考虑到沿途全是山区,公路狭窄弯道多,经常塌方,建议取 消该次辅导。杜光辉得知部分作者已经在赶往辅导点的路上,坚定地说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安危,耽误作者的时间。爱人担心他的安危,也劝说他不要冒险。他说,这跟我当年在青藏高原当汽车兵遭遇的危险差远了!爱人只好陪他驾车前往。杜光辉提前半小时到达,他和爱人从车里跑到讲课的楼里,全身被暴雨浇湿,他穿着湿透的衣服坚持辅导三个小时。辅导结束已到晚饭时间,杜光辉拒绝了乐东县作协的留饭邀请,和爱人驾车离开县城两公里后,才在路边大排档就餐。  

  2015年,杜光辉得知乐东县秦标村要出一套文学作品全集,立即表示要大 力支持和鼓励。他用了四十天时间通读这套文集初稿,认真为该文集作序,然后 又驾车前往该村,与作者、党支部领导座谈,自费购书赠送给作者,并坚决拒绝 作者凑钱付给的稿酬。秦标村的文学青年们非常感动,一位不善言谈的黎族作者 主动靠近杜光辉,说他为了听杜老师讲课,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穿上,以表示对 知识和文学的尊重,对杜老师的尊重。杜光辉也为黎族作者的淳朴热情而感动, 更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,进一步坚定了要帮助他们的决心。杜光辉认为,建 设社会主义文明新农村,必须从倡导读书开始,读书明理。《秦标文集》这些作者,不可能成为著名作家,但他们为村子树立了读书的风气,村里以后很有可能出现大作家、大科学家。  

  2018年一天,杜光辉驾车前往白沙县担任文学征文评委,到达时已是下午 五点多钟。评委工作完成后,白沙县作协领导又邀请杜光辉当日夜间给本县作者进行辅导,由于时间仓促,只通知到了八位作者,但杜光辉仍然一丝不苟,从晚上七点半讲到十点。白沙县作协秘书长说,真没想到,就这么几个人,杜老师还像上大课一样认真!  

  十多年来,杜光辉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及周边乡村,进行各类文学辅导四十余次,先后有千多人次听了他的辅导。除了集体辅导,他还对少数民族作者中的好苗子,进行一对一的重点扶持。苗族诗人胡国万,在五指山深处的毛道乡坚持脱贫攻坚工作八年,准备出版 诗集《凤凰花开》。杜光辉得知后,驾车一路颠簸来到胡国万扶贫的山村,拿出自己带的酒,与山民一起吃饭聊天。在深入了解了胡国万的工作环境和创作特点后,为该诗集作序《卑微蚂蚁的诗意生活》。诗集出版后,杜光辉又介绍胡国万 加入海南省作家协会。  

  黎族作家黄仁轲创作出长篇小说《猫的日记》,把电子版发到杜光辉邮箱。杜光辉读完这部小说,意识到又一个黎族作家要出现了,但作品还有明显不足。他撰写了三千多字的修改意见,画了人物关系图,专程赶往作者所在地,给作者 讲解修改意见。小说出版后,获得海南省作协“双年文学奖”一等奖。 杜光辉的邮箱里,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邮件是业余作者发来的作品,请杜光 辉修改指正。他对这些来稿反复阅读思考,一一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,有的还帮助润色、校正文字。  

  十多年来,杜光辉利用互联网,远程为少数民族作家、基层作者修改作品一五十多篇(部);帮助少数民族作家出版作品三部;为少数民族和基层作者撰写序言、评论二十多篇。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者在杜光辉的关心和指导下,端正了创作方向,提高了写作技巧,以充满深情的笔触,生动描绘黎苗村寨脱贫攻坚的 伟大历程,讴歌新时代的发展与变革。坚守初心无私奉献,让文学的雨露滋润更多年轻人 杜光辉是一位有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,多年来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日常生活中,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,作风朴素节俭,为人谦逊温和,乐于助人不求回报。杜光辉深情地说:我当年在大巴山小火车站开始文学起步时,那么多的老作家、编辑,无私地帮助我,搀扶着我的肩膀一步一步爬行。我现在有了一定的创 作经验和生活积累,也应该传好接力棒,让文学的雨露滋润更多的年轻人,这一份责任!为履行这份“责任”,杜光辉付出的不仅是时间和心血,还有实实在在的真 金白银。十一年来,基地没有经费,杜光辉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及周边乡村辅导作者,交通费、食宿费、杂费都由自己解决,在这方面的支出就达十万元。杜光辉曾真诚地告诉基层作者:我为你们的作品写序、写评论,都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感情,不需要稿酬;你们愿意登门看望我,当面探讨创作经验,我表示欢迎,但不允许带任何礼品。有一次,乐东县两位黎族作家抱来一捆青菜,解释菜是自家种的,不是掏钱 买的,杜光辉才接下了这捆青菜,和他们交流了两个小时文学创作。为不给作者 增加经济负担,杜光辉请他们到餐馆吃了午饭,替他们买了返程车票。 诗人吾平创作了诗集《海南走笔》,请杜光辉作序。杜光辉放下自己正在写作的小说,用了一个星期时间,写了序言《漆树村的诗》。诗稿到了出版社,编 辑给吾平打电话说,杜光辉写的序,为你的诗集增色不少!诗集出版后,文学研究基地又和海口市作家协会、《椰城》杂志社,联合举办了研讨会。杜光辉亲自策划,联系参会人员,并垫付了一些会议开支。吾平要付给杜光辉这部分费用,被他拒绝。杜光辉前往东方市进行文学辅导时,得知农民企业家张立书自费为村子修建了图书馆,并资助当地的文化研究事业、创办文学刊物。他当下就联系海南新闻 界的朋友进行采访,并鼓动作家赵承宁就这个素材创作报告文学,他通过网络帮 助修改,而后推荐给《中国报告文学》发表。张立书后来被评为东方市十大好人,2021年5月他听说杜光辉身体不好,通过微信发来慰问金,杜光辉没有接收。

 

 

  十一年来,杜光辉还用自己的返聘工资、稿酬,先后购买三四万元的书籍杂志,赠送给少数民族作家和基层作者、中学文学社团等。2019年4月,三亚市青塘村举办青少年读书会,邀请杜光辉前去辅导。杜光辉购买了两千元的书籍,赠送给村里的中小学生。活动结束后,三亚市海棠区团委要付给杜光辉课酬,杜光辉婉言谢绝。2020年夏,杜光辉得知昌江中学有一批文学爱好者,其中很多黎族孩子。他购买了四千元的刊物和书籍,驾车赶往昌江赠书,并利用晚自习、周末时间,为学生举办讲座《读书与文学》《人生与文学》等。 杜光辉说,他做这些都是出于“初心”,一不求名,二不求利,只求能回报社会,能实实在在帮到有需要的人,这样他才会心安。创新教学内容,竭力提升学生文学修养杜光辉退休后,仍然讲授公修课《文学创作与欣赏》,有一学期学生报名达四百多人,由于教室坐不下,不得不分两个班授课。他在授课时发现,现用的教 材大都由理论推导理论,很多地方与创作实践相悖。他用了四年时间,自己编写 教材,在《安康日报》开了五十多期专栏。后来该教材被制作为精品课程视频,经海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,在全省大学线上授课。杜光辉还以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名义,联合校团委举办“青年文学创作骨干 培训班”多期,培养了一批优秀校园作者。他先后在校内开展讲座二十余次,参加讲座的师生总数达两千多人次,其《谋善·读书的基座》在校内和社会演讲后,在《北京文学·精彩阅读》2021年第6期发表;新冠疫情发生后,他在网上开设讲座《突发性公共危机与国家安全》,探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,个人的文明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甚至人类的安全。这些讲座具有时效性、针对性、启发性 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文明、文化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一位本校毕业的大学生写了一部长篇小说,征求杜光辉修改意见。杜光辉用了五个月时间,逐字逐句地帮着修改了三遍。后来小说顺利出版,成为该校毕业大学生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。得知黎族学生刘圣贺、李枕威的诗歌获得乐东诗歌征文一二等奖,杜光辉立即联系这两位学生,赠送他们书籍,介绍他们参加各种文学活动,并向有关刊物推荐他们的作品;杜光辉还多次联合校团委、人文社科学院等举办征文活动,针对参赛作品进行讲评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。教授许素萍为防疫心理辅导做出很大成绩,杜光辉和学生采访了许素萍,并亲自修改事迹材料进行宣传,获得工会和群众的好评。由于杜光辉退休后仍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,2020年5月,获评海南省“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。  

   





  刊发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《作家通讯》2021年第10期  执笔:丁锐 

相关附件: